1.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2. O’nyong-nyong等甲病毒感染: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甲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和基孔肯雅热相似,不易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需要通过特异性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这些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对血清学检测结果需要仔细分析。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鉴别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3. 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关节周围炎,较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
4.其他: 本病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对症治疗
1. 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2.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3.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二)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病理改变;1.骨骼肌: 主要感染成纤维细胞,在肌外膜检测到大量的病毒,肌束膜和肌内膜有少量的病毒,而且肌外膜可见巨噬细胞浸润;在肌纤维基底层可见小单核细胞。在感染CHIKV的新生小鼠中可见严重的坏死性肌炎,表现为严重的肌纤维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2.关节:关节囊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3. 皮肤:深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4.中枢神经系统:小鼠实验显示,脉络丛上皮细胞严重的空泡变性,脉络丛上皮细胞、室管壁膜细胞和小脑膜细胞有大量的病毒,但脑实质及构成血脑屏障的微血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改变。
5.肝脏:免疫标记及透射电镜显示,在病毒感染小鼠的肝窦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Kupffer细胞可见病毒抗原及出芽。
6.脾脏:在红髓中观察到病毒抗原。
控制措施;病例管理和病例搜索
基孔肯雅蚊症1950年代在非洲坦桑尼亚首次记载
基孔肯雅蚊症1950年代在非洲坦桑尼亚首次记载图册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医院对处在病毒血症期的病人(发病后4天内)应采取蚊帐或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病房内采用杀蚊剂杀灭成蚊,以防止病毒传播。
疾控人员接到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调查疑似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调查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和可疑的感染地点,搜索病例发病前2周和发病后5天内居留地点的漏报和漏诊病例,以指导疫点的紧急喷药、清除孳生地等后续工作。
媒介应急监测和控制
(1)蚊媒应急监测
疫情发生后,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蚊媒应急监测,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每3天进行一次。同时,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及时根据媒介监测及控制情况,评估疫情扩散的风险。
(2)媒介控制
发生暴发疫情时,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尽快采取灭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等措施,以降低成蚊或蚊幼虫密度。特别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1)紧急喷药,杀灭成蚊。根据病例调查资料,针对病例可能传播给他人的地点,立即紧急喷药杀灭成蚊,间隔一周再次喷药,共喷药三次。
(2)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根据疾病传播风险的评估结果,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
开展灭蚊工作后,要对媒介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1个月内无新发病例,以及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降到5以下时,可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
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
发生本地暴发疫情时,要立即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社区动员,发动社区和广大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其它;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隔离期已满(病程大于5天)。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
深圳口岸首次检出;深圳检验检疫局2009年11月21日对外通报,该局日前在宝安机场口岸检出深圳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患者。据了解,该男性旅客来自上海,入境前一周在马来西亚出差,其血样于11月19日确认“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呈阳性。深圳检疫部门已经通报上海的卫生部门共同做好防控工作。患者已被转诊。[5]
基孔肯雅热 - 爆发疫情
2010年10月1日,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4]
2013年9月,据澳大利亚“新快网”报道,不少从巴厘岛等亚洲景点旅游回国的澳大利亚游客都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报道称,2013年头9个月里,感染这种病毒的澳人增加至创纪录的107人,而2011年同期才37人,2012年仅19人。